2011-09-16 10:53云南珠鑫茶叶有限公司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云南的地域特色。2008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达489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17万吨,居全国第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09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328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18万吨,居全国第二。
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和高度。而需求呈现的多样化,又促使人们对过去尘封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从深层次追溯和挖掘历史,寻找不同地域的文化宝藏。在山川秀美的云南的不同地区,繁衍生息着云南不同的民族。他们从古至今世代相传,与大自然赋予的生存条件相依为命,子子孙孙,延续下去,将百年、千年的古茶树保留至今。
据成书于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这是史料对六大茶山及对普洱茶采撷和运输盛况的记载。唐人樊绰所著《蛮书志》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城界诸山即包括今版纳、思茅(普洱市)地区。在行政区划上,西双版纳长期隶属“思茅”或“普洱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单独设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元朝大理国灭亡后,西双版纳进入土司统治时期。元、明两代,中央王朝册封了“车里宣慰司”,刀氏为世袭土司,共传41代,成了元代后解放前的最高世袭领主和统治者。
从历史沿革和西双版纳十二大茶山(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江内江外茶山)土著民族种植茶及世居民族迁徙和茶文化演变发展史实,已确定:普洱茶实则普洱府所辖之西双版纳,普洱并非茶主产区,乃思茅沿边十二版纳所产之茶,盖以行政区域之名而得名。今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府)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普洱茶的发祥地,茶马古道的源头,种茶、制茶、茶贸易的历史悠久,名重天下。在澜沧江东岸,以易武(曼撒)为中心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等六大传统的古茶山和位于澜沧江西岸的(亦称江外)以佛海(今勐海)为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和景迈等六大古茶山与江内六大古茶山同为西双版纳十二大古茶山,共同成为自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普洱茶主产区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到明代,六大茶山等地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有了重大发展,先进的制作工艺传到了六大茶山,经变革、实践,形成了以云南大叶种茶晒青为原料的各种紧压茶(即今七子饼茶)。到了清代,茶叶生产和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客来敬茶”成为当时社会礼仪,加之普洱茶外形美观,汤色艳丽,味道醇美,深受达官贵人和民间喜爱。
全正品
超保障
最放心
快捷付
限时达